赭山
基本解释
词条:『赭山』
拼音:zhě shān
注音:ㄓㄜˇ ㄕㄢ
解释:
1.谓伐尽山上的树木。
2.指伐尽树木后光秃的山岭。
3.山名。因土石呈赭色,故称。在浙江萧山东北。古与龛山隔钱塘江对峙,东接鳖子门,为江海门户,后江流北移,此山遂与龛山同处江南。
4.山名。因土石呈赭色,故称。在安徽省芜湖市北郊。上有宋英宗治平二年建造的塔和相传为宋黄庭坚读书处的滴翠轩等名胜古迹,今已辟为公园。
古代诗词
宋代.陈德武.水龙吟:「枯海为炉,赭山为炭,尽烧愁绪。」
唐代.刘禹锡.君山怀古:「千载威灵尽,赭山寒水中。」
宋代.陈著.四月五日醉书慈云阁:「交驰争此一席卷,赭山不足搜钵瓶。」
明代.高启.题湘君图:「须知竹死愁方尽,莫恨秦人鞭赭山。」
宋代.张耒.读秦纪二首:「烹灭群雄方未疲,赭山射海奋余威。」
基本字义
赭zhě(ㄓㄜˇ)
1、红褐色:赭石(矿物,土状赤铁矿,可做颜料)。赭衣(古代罪人穿的赤褐色的衣服,借指罪人)。
基本字义
山shān(ㄕㄢ)
1、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峦。山川。山路。山头。山明水秀。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2、形状像山的:山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3、形容大声:山响。山呼万岁。
4、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