毡包
基本解释
词条:『毡包』
拼音:zhān bāo
注音:ㄓㄢ ㄅㄠ
解释:
1.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篷帐。古代文献中多称穹庐﹑毡帐(旃帐)。今蒙古族居住区称"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多用条木结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易拆装﹐便游牧。
2.兽毛编织的或用毛毡缝制的包﹐外出时用来盛放衣物。
古代诗词
唐代.韩愈.石鼓歌:「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宋代.释善珍.题逸少真迹:「钩党牵连颖与玄,毡包驼载迁幽燕。」
宋代.方回.再赠砚工杨全长句:「悬崖深渊致巨璞,毡包席裹箱奁中。」
宋代.范成大.小峨眉:「水官恐此被染涴,毡包席里吴中逃。」
元代.贡奎.赠杨生:「冲烟踏雨忽惊逢,席裹毡包不辞重。」
基本字义
毡(氊)zhān(ㄓㄢ)
1、用兽毛或化学纤维制成的片状物,可做防寒用品和工业上的垫衬材料:毡子。毡帽。毡靴。毡包(a.毡制的圆顶篷帐;b.毡制的包儿)。毡裘。
基本字义
包bāo(ㄅㄠ)
1、用纸、布或其他薄片把东西裹起来:包装。包饺子。
2、包好了的东西:邮包。背(bèi)包。
3、装东西的袋:书包。皮包。
4、容纳在内,总括在一起:包括。包举(总括)。包容。包涵。包罗万象。无所不包。
5、总揽,负全责:包销。包揽。
6、保证:包赔。包在我身上。
7、约定的,专用的:包饭。包工。
8、围:包围。包剿。
9、一种带馅的蒸熟的面食:包子。糖包儿。
10、身体上肿起的疙瘩:脓包。
11、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