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绂
基本解释
词条:『簪绂』
拼音:zān fú
注音:ㄗㄢ ㄈㄨˊ
解释:冠簪和缨带。古代官员服饰。亦用以喻显贵﹐仕宦。
古代诗词
唐代.白居易.别李十一后重寄 自此后江州路上作。:「岂独恋乡土,非关慕簪绂。」
唐代.崔泰之.同光禄弟冬日述怀:「吟草遍簪绂,逸韵合宫商。」
唐代.崔元翰.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怀:「远岫对壶觞,澄澜映簪绂。」
宋代.黄庭坚.陶兀居士赞:「是醒是醉,佛也会不得布衣簪绂,有人扶便得。」
宋代.黄庭坚.同韵和元明兄知命弟九日相忆二首:「安得田园可温饱,长抛簪绂裹头巾。」
基本字义
簪zān(ㄗㄢ)
1、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首饰,古代亦用以把帽子别在头发上:簪子。金簪。玉簪。簪缨(做官者显贵之称)。簪绅。
2、插,戴:簪戴。簪菊。簪笔(古人朝见,插笔于冠,以备记事)。簪笏(古代笏以记事,簪笔以备写,臣僚奏事执笏簪笔。故亦称做官)。
基本字义
绂(紱)fú(ㄈㄨˊ)
1、古代系印纽的丝绳,亦指官印:印绂。玺绂。
2、同“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