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狗
基本解释
词条:『刍狗』
拼音:chú gǒu
注音:ㄔㄨˊ ㄍㄡˇ
解释: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陆德明释文引李颐曰:"刍狗﹐结刍为狗﹐巫祝用之。"后因用以喻微贱无用的事物或言论。
精选例句
1、他不知道可以视批评家为刍狗,也不知道知名来自误解。
2、的理解:仁非仁义,刍狗乃神圣之物。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4、刍狗之草,本是祭祀所用,燎帛之具也。
5、天地的化育,及于万物,自然也及于刍狗,它虽然在人类眼中视为至贱,也是万物中的一物。
古代诗词
唐代.高适.答侯少府:「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
宋代.黄庭坚.录梦篇:「乱曰:刍狗万物兮,天地不仁。」
南北朝.何逊.赠族人秣陵兄弟诗:「刍狗空重陈。」
宋代.陆游.酒熟醉中作短歌:「虚名一画饼,陈迹几刍狗。」
宋代.陆游.新秋感事:「风际纸鸢那解久,祭余刍狗会堪哀。」
基本字义
刍(芻)chú(ㄔㄨˊ)
1、喂牲畜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刍秣(饲养牛马的草料)。反刍。
2、割草:刍荛(割草称“刍”,打柴称“荛”。指割草打柴的人。后常用作向人陈述意见的谦辞)。刍言(常用来谦称自己的言论)。刍议(同“刍言”)。
3、草把:刍灵(古代送葬用的茅草扎的人马)。
基本字义
狗gǒu(ㄍㄡˇ)
1、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听觉嗅觉都很敏锐,善于看守门户,有的可以训练成军犬、警犬:走狗。狗彘(狗和猪)。狗刨(páo)(一种游泳动作)。狗盗(小偷)。狗腿子。狗仗人势。狗尾续貂(喻拿粗劣的东西接到美好的东西后面,很不相称,常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