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血
基本解释
词条:『杜鹃血』
拼音:dù juān xiě
注音:ㄉㄨˋ ㄐㄨㄢ ㄒ一ㄝˇㄒㄩㄝˋ
解释: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甚。
古代诗词
宋代.陆游.初夏:「杜鹃血尽啼未歇,蝴蝶梦残心更狂。」
唐代.温庭筠.锦城曲:「江风吹巧剪霞绡,花上千枝杜鹃血。」
宋代.萧灼.题汪水云诗卷:「甫也再拜杜鹃血,颍乎冥入冰炭肠。」
宋代.汪元量.昝相公送锦被:「繁花乱蕊皆同心,艳卉中含杜鹃血。」
明代.崔庆昌.李少妇词:「斑竹枝头杜鹃血,血点泪痕俱不灭。」
基本字义
杜dù(ㄉㄨˋ)
1、落叶乔木,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俗称“杜梨”,亦称“甘棠”、“棠梨”。木材可做扁担或刻图章。
2、阻塞(sè),堵塞(sè):杜绝。杜塞(sè)。杜门谢客,防微杜渐。
3、〔杜撰〕凭自己的意思没有根据地编造。
4、姓:杜康(相传最早发明酿酒的人,文学作品中借指酒)。
基本字义
鹃(鵑)juān(ㄐㄨㄢ)
1、〔杜鹃〕见“杜”。
基本字义
血xuè(ㄒㄩㄝˋ)
1、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味咸而腥:血型。血脂。血压。血糖。血迹。血汗。血泪。血洗。血书。血雨腥风。血海深仇。
2、人类因生育而自然形成的关系:血统。血缘。
3、喻刚强热烈:血性。血气方刚。
其他字义
血xiě(ㄒ一ㄝˇ)
1、义同“血”(xuè),用于口语。多单用,如“流了点儿血”。也用于口语常用词,如“鸡血”、“血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