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
基本解释
词条:『牦牛』
拼音:máo niú
注音:ㄇㄠˊ ㄋㄧㄡˊ
解释:哺乳纲,偶蹄目,牛科。反刍家畜。也有野生的。体矮身健,四肢短粗。体毛乌褐色。体侧、颈、胸和腹部密生长毛。主要分布在中国青藏高原。耐饥负重,爬山越岭,号称“高原之舟”。野生牦牛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古代诗词
唐代.杜甫.锦树行:「青草萋萋尽枯死,天马跂足随牦牛。」
唐代.王昌龄.箜篌引:「思还本乡食牦牛,欲语不得指咽喉。」
唐代.王昌龄.箜篌引:「眼眶泪滴深两眸,思还本乡食牦牛,欲语不得指咽喉。」
唐代.韦应物.棕榈蝇拂歌:「文如轻罗散如发,马尾牦牛不能絜。」
唐代.元稹.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 矮马驼鬓[韦詹],牦牛兽面缨。」
基本字义
牦máo(ㄇㄠˊ)
1、〔牦牛〕一种牛,全身有长毛,腿短。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出产,当地人民用来拉犁和驮运货物。肉和乳都可食用。
基本字义
牛niú(ㄋ一ㄡˊ)
1、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牛刀小试(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牛黄。牛角。
2、星名,二十八宿之:牛斗(指牛宿和斗宿二星)。
3、喻固执或骄傲:牛气。
4、姓。
中英翻译
翻译:yak
yak*[jæk]
n. 牦牛, 饶舌, 连篇废话
vi. 饶舌, 喋喋不休, 放声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