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
基本解释
词条:『吏部』
拼音:lì bù
注音:ㄌㄧˋ ㄅㄨˋ
解释:
1.旧官制六部之一。汉尚书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东汉改为吏曹,主选举祠祀,后又改为选部。魏﹑晋以后称吏部,置尚书等官,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班列次序,在其他各部之上。清末废,并其职掌于内阁。参阅《通典.职官五》。
2.指南朝齐谢朓。朓曾为尚书吏部郎,故称。
3.指唐韩愈。韩愈曾为吏部侍郎,故称。
古代诗词
唐代.白居易.七年元日对酒五首:「[余与吏部崔相公甲子同岁,与循州杜相公及第同年。」
唐代.白居易.家园三绝:「篱下先生时得醉,瓮间吏部暂偷闲。」
唐代.包佶.同李吏部伏日口号:「吏部还开瓮,殷勤二客情。」
唐代.岑参.陪使君早春西亭送王赞府赴选(得归字):「吏部应相待,如君才调稀。」
唐代.岑参.暮秋会严京兆后厅竹斋:「能将吏部镜,照取寸心看。」
基本字义
吏lì(ㄌ一ˋ)
1、旧时代的大小官员:吏治。官吏。
2、旧指小公务员:吏员。胥吏(地方官府中办理文书的人)。
基本字义
部bù(ㄅㄨˋ)
1、全体中的一份:部分(“分”读轻声)。外部。腹部。局部。全部。部件。部位(位置)。
2、机关企业按业务范围分设的单位:外交部。编辑部。部队(军队)。
3、具有统属关系:所部五十人。部下。部将。部属。部首。部落(luò)。
4、安置安排:部署。
5、量词:一部小说。三部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