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兕
基本解释
词条:『匪兕』
拼音:fěi sì
注音:ㄈㄟˇ ㄙˋ
解释:《诗.小雅.何草不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朱熹集传:"言征夫非兕非虎,何为使之循旷野,而朝夕不得闲暇也。"兕,兽名。后因以"匪兕"为感叹徭役的典实。
古代诗词
宋代.陆游.书幸:「我身匪兕虎,岂是旷野物。」
先秦.诗经.何草不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宋代.李复.督粮宿盐州东:「怒风吹雪急鞭马,匪兕匪虎率旷野。」
宋代.石介.宋颂九首·莫丑:「莫魂匪虺,莫悍匪兕。」
明代.阮自华.苦寒行:「匪兕匪虎,率彼九垓。」
基本字义
匪fěi(ㄈㄟˇ)
1、强盗,抢劫财物的坏人:匪徒。匪首。叛匪。
2、不,不是:匪夷所思(不是常人的想法)。获益匪浅。
基本字义
兕sì(ㄙˋ)
1、〔兕觥〕古代一种酒器。
2、古书上所说的雌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