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磬
基本解释
词条:『浮磬』
拼音:fú qìng
注音:ㄈㄨˊ ㄑ一ㄥˋ
解释:水边一种能制磬的石头。
古代诗词
唐代.白居易.华原磬-刺乐工非其人也:「古称浮磬出泗滨,立辨致死声感人。」
宋代.洪适.临江仙:「正是泗滨浮磬日,潘舆一粲欣欣。」
唐代.李勋.泗滨得石磬:「浮磬潜清深,依依呈碧浔。」
唐代.灵一.静林精舍:「水击罗浮磬,山鸣于阗钟。」
唐代.钱起.白石枕:「曾无白圭玷,不作浮磬鸣。」
基本字义
浮fú(ㄈㄨˊ)
1、漂在水面上,与“沉”相对:浮桥。浮力。浮标。浮萍。浮泛。浮沉。漂浮。浮光掠影。
2、表面的:浮皮儿。浮土。浮雕。
3、空虚,不切实:浮夸。浮华。
4、不沉静,不沉着:轻浮。浮躁。
5、暂时的:浮记。浮支。
6、可移动的:浮财。浮荡。浮吊。浮动。
7、超过,多余:人浮于事。
8、呈现,涌现:浮现。浮想。
9、中医指脉搏浮在肌肤表层:浮脉。
基本字义
磬qìng(ㄑ一ㄥˋ)
1、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2、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
3、缢杀:“公族其有死罪,则磬于甸人”。
4、古同“罄”,空,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