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扆
基本解释
词条:『斧扆』
拼音:fǔ yǐ
注音:ㄈㄨˇ 一ˇ
解释:
1.亦作"斧依"。
2.古代帝王朝堂所用的状如屏风的器具﹐以绛为质﹐高八尺﹐东西当户牖之间。其上有斧形图案﹐故名。
古代诗词
宋代.陆游.望永阜陵:「圣主乘乾临斧扆,小臣承诏上丹墀。」
唐代.李白.寓言三首:「周公负斧扆,成王何夔夔。」
宋代.陈棣.挽丞相祁国公三首:「斧扆求良弼,钧衡得伟人。」
宋代.杨亿.水部何郎中知鄂州:「赐对移时亲斧扆,随行兼两载图书。」
宋代.晁说之.恨契诗:「孰如同姓忧,斧扆况忠对。」
基本字义
斧fǔ(ㄈㄨˇ)
1、砍东西用的工具,多用来砍木头。古代亦用来作兵器:斧子。斧头。斧钺。斧柯(a.斧子的柄;b.喻政权、权柄)。
2、用斧砍:斧正(敬辞,请人修正文句,亦作“斧政”)。斧凿(a.斧子或凿子;b.指文艺作品等矫揉造作)。斧藻(雕饰、修饰)。
基本字义
扆yǐ(一ˇ)
1、古代宫殿内门和窗之间的地方。
2、古代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3、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