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联系我们 意见/报错
登录 / 注册

伏锧

基本解释

词条:『伏锧』

拼音:fú zhì

注音:ㄈㄨˊ ㄓˋ

解释:
1.亦作"伏质"。
2.古代有腰斩的死刑,施刑时罪犯裸身俯伏砧上,故称"伏锧"。质,通"锧",砧。亦泛指被处死。

古代诗词

宋代.刘克庄.端嘉杂诗二十首:「赖已夺麾耕垄上,不然伏锧徇军前。」
宋代.陈宓.和笔绍奕:「喑呜指顾间,匈奴期伏锧。」
宋代.方回.秋晚杂书三十首:「何待临伏锧,然后发悲咤。」
元代.张养浩.赠刘仲宪:「如斯上下不裕宁,伏锧市朝甘显戮。」
清代.邢昉.读祖心再变纪漫述五十韵:「命危濒伏锧,鞫苦屡加钛。」

基本字义

fú(ㄈㄨˊ)

1、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2、低下去:此起彼伏。

3、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4、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5、隐藏:伏兵。埋伏。

6、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伏日。伏旱。伏暑。伏天。

7、姓。

基本字义

锧(鑕)zhì(ㄓˋ)

1、古代腰斩用的垫座:砧锧。

相关汉字

相关成语

不伏烧埋 不甘雌伏 发隐擿伏 伏龙凤雏 发奸擿伏 伏首贴耳 福倚祸伏 伏法受诛

更多汉语词典: 澄茄 股肱 瘁赧 递禅 伏辕 孤舟 蛊疾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4 搜了吗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90114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