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邑
基本解释
词条:『鼎邑』
拼音:dǐng yì
注音:ㄉ一ㄥˇ 一ˋ
解释:《左传.桓公二年》:"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后遂以"鼎邑"指洛阳。
古代诗词
唐代.杨炯.途中:「悠悠辞鼎邑,去去指金墉。」
唐代.柳宗元.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三岁复为大僚:「高居迁鼎邑,遥傅好书王。」
宋代.杨亿.赵殿丞知河南县:「鼎邑闾阎有古风,清谈为治自從容。」
宋代.文彦博.诗寄相州侍中韩魏公:「鼎邑从来事足誇,冰台近岁景尤嘉。」
明代.顾璘.秋日寻城东诸山颇历深险得诗八首 其四:「鼎邑元当万方会,桥山今集百灵朝。」
基本字义
鼎dǐng(ㄉ一ㄥˇ)
1、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2、锅:鼎罐。鼎锅。
3、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鼎彝。九鼎。定鼎。问鼎。鼎祚(国运)。
4、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鼎峙。鼎足之势。
5、大:鼎族。鼎臣。鼎力支持。
6、正当,正在:鼎盛(shèng)。
基本字义
邑yì(一ˋ)
1、城市,都城:城邑。都邑。
2、旧指县:邑人(同乡的人)。邑庠(明清时称县学)。邑宰。
3、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采邑。
4、古同“悒”,愁闷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