樗栎
基本解释
词条:『樗栎』
拼音:chū lì
注音:ㄔㄨ ㄌ一ˋㄩㄝˋ
解释:
1.《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又《人间世》:"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曰:'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后因以"樗栎"喻才能低下。
2.用为自谦之辞。
古代诗词
宋代.黄庭坚.八音歌赠晁尧民:「木直常先伐,樗栎万世叶。」
宋代.黄庭坚.奉和慎思寺丞太康传舍相逢并寄扶沟程太丞尉:「济时之才吾岂敢,樗栎初无廊庙具。」
宋代.陆游.书意:「我岂樗栎哉,但取无伐伤。」
宋代.陆游.中夜睡觉两目每有光如初日历历照物晁文元公:「造物念途穷,畀以樗栎寿。」
唐代.罗隐.城西作:「幸自同樗栎,何妨惬所怀。」
基本字义
樗chū(ㄔㄨ)
1、〔樗树〕即“臭椿”。
2、〔樗蚕〕一种蚕,幼虫绿色,有白色黏粉,成虫灰白色,幼虫吃樗叶、蓖麻叶等。亦称“椿蚕”。
3、〔樗蒲〕古代一种赌博游戏,像后代的掷骰子,后亦作为赌博的通称。
4、〔樗栎〕喻无用之材,亦作自谦之辞。亦称“樗材”。
基本字义
栎(櫟)lì(ㄌ一ˋ)
1、落叶乔木,叶子长椭圆形,结球形坚果,叶可喂蚕;木材坚硬,可制家具,供建筑用,树皮可鞣皮或做染料。亦称“麻栎”、“橡”;通称“柞树”。
其他字义
栎(櫟)yuè(ㄩㄝˋ)
1、〔栎阳〕地名,在中国陕西省。
2、(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