鸱吓
基本解释
词条:『鸱吓』
拼音:chī xià
注音:ㄔ ㄒ一ㄚˋㄏㄜˋ
解释:《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汉桓宽《盐铁论.毁学》:"今公卿以其富贵笑儒者,为之常行,得无若太山鸱吓鹓鶵乎?"后世即以"鸱吓"比喻恐人夺取己物而发出的怒声。
古代诗词
宋代.王禹偁.七夕:「凤仪困鸱吓,骥足翻鱉跛。」
明代.刘基.杂诗(三十三首):「鸱吓虽异贯,赤惑谁能袪。」
元代.袁华.寿宁庵夜宿:「可怜鸱吓鼠,何异裈处虱。」
清代.袁昶.送施均父落第后之肃州从军 其一:「禄利何堪受鸱吓,高才莫漫遗鱼筌。」
清代.黄文琛.下滩:「惯看世熊等鸱吓,嫉邪未敢悔前踵。」
基本字义
鸱(鴟)chī(ㄔ)
1、古书上指鹞鹰:鸱张(嚣张、凶暴,像鸱张开翅膀一样)。鸱视(昂首而视,如鸱欲有所攫取)。鸱顾。鸱目虎吻(形容相貌凶恶)。
基本字义
吓(嚇)xià(ㄒ一ㄚˋ)
1、使害怕:吓唬(“唬”读轻声)。挺吓人的。
其他字义
吓(嚇)hè(ㄏㄜˋ)
1、义同(一),用于复合词:恐吓。恫吓。
2、叹词,表示不满:吓,太欺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