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蟾
基本解释
词条:『凉蟾』
拼音:liáng chán
注音:ㄌ一ㄤˊㄌ一ㄤˋ ㄔㄢˊ
解释:指秋月。
古代诗词
宋代.晁补之.斗百花:「饮散西池,凉蟾正满纱窗,一语系人心里。」
宋代.蔡伸.南歌子:「凉蟾偏向小明窗。」
金朝.蔡松年.念奴娇 九日作:「凉蟾有意,为人点破空碧。」
宋代.仇远.浪淘沙:「凉蟾飞入合欢床。」
金朝.段克己.水调歌头 癸卯八:「凉蟾乍飞破镜,倒影入南楼。」
基本字义
凉liáng(ㄌ一ㄤˊ)
1、温度低:凉快。凉爽。凉意。凉气。阴凉。凉丝丝。凉亭。荒凉。
2、喻灰心,失望:听到这消息,我凉了半截。
3、中国西晋末年至北魏,各族统治者在西北地区建立的割据政权:五凉(前、后、南、北、西)。
其他字义
凉liàng(ㄌ一ㄤˋ)
1、放一会儿,使温度降低:把开水凉一凉再喝。
基本字义
蟾chán(ㄔㄢˊ)
1、〔蟾蜍〕两栖动物,皮上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形状像蛙。吃昆虫、蜗牛等,对农业有益。俗称“癞蛤蟆”、“疥蛤蟆”;古代称“蟾诸”。简称“蟾”,如“蟾酥”(色白,可入药)。“蟾宫”(月亮)。“蟾桂”。“蟾轮”(圆月)。“蟾辉”、“蟾光”、“蟾魄”(均指月光)。“蟾宫折桂”(旧喻科举考试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