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朔
基本解释
词条:『龙朔』
拼音:lóng shuò
注音:ㄌㄨㄥˊ ㄕㄨㄛˋ
解释:见"龙荒朔漠"。
古代诗词
唐代.殷尧藩.送景玄上人还山:「地横龙朔连沙暝,山入乌桓碧树重。」
宋代.释重顯.寄崇寿怀长老歌:「龙朔老卢同兀兀,土为貌兮金作骨。」
明代.蒲庵禅师.次韵王敏文待制燕京杂咏(十首):「箕尾垂光地应灵,山来龙朔拱神京。」
宋代.王之道.黄梅东禅寺:「曹溪竟何许,龙朔知几年。」
明代.左国玑.赠牛都督:「北极辞龙朔,西湖隐豹韬。」
基本字义
龙(龍)lóng(ㄌㄨㄥˊ)
1、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龙舟。龙灯。龙宫。龙驹(骏马,喻才华出众的少年)。画龙点睛。龙蟠虎踞。
2、古生物学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虫:恐龙。
3、封建时代用作皇帝的象征,或称关于皇帝的东西:龙颜。龙体。龙袍。
4、姓。
基本字义
朔shuò(ㄕㄨㄛˋ)
1、农历每月初一:朔日。朔望(“朔日”和“望日”)。
2、始:“皆从其朔”。
3、北方:朔方。朔漠(北方沙漠地带)。朔气。朔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