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髯
基本解释
词条:『胡髯』
拼音:hú rán
注音:ㄏㄨˊ ㄖㄢˊ
解释:
1.亦作"胡?"。
2.颊旁及下巴上的胡须。
古代诗词
唐代.鲍溶.萧史图歌:「胡髯毵珊云髻光,翠蕤皎洁琼华凉。」
唐代.李颀.杂兴:「波惊海若潜幽石,龙抱胡髯卧黑泉。」
唐代.元稹.开元观闲:「登坛拥旄节,趋殿礼胡髯。」
明代.倪岳.题胡马图:「髯胡髯胡不敢骑,好从重译献彤墀。」
基本字义
胡(鬍)hú(ㄏㄨˊ)
1、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胡人。胡服。胡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胡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
2、泛指外国或外族的:胡椒。胡瓜(黄瓜)。胡琴。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
3、乱,无道理:胡来。胡闹。胡吹。胡言乱语。
4、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胡不归?“胡取禾三百廛兮?”
5、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胡须。
6、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胡。”
7、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
8、姓。
基本字义
髯rán(ㄖㄢˊ)
1、两腮的胡子,亦泛指胡子:美髯。虬髯。白发苍髯。髯口(演戏用的假胡子。“口”读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