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蛇蟠
基本解释
词条:『龙蛇蟠』
拼音:lóng shé pán
注音:ㄌㄨㄥˊ ㄕㄜˊ一ˊ ㄆㄢˊ
解释:喻豪杰之士隐伏待时。
古代诗词
宋代.陆游.早发奴寨:「月落龙蛇蟠木影,山空风雨起滩声。」
唐代.罗隐.感别元帅尚父(一作病中上钱尚父):「半壁龙蛇蟠造化,满筐山岳动神祇。」
宋代.苏籀.读范龙阁五丈奏议三绝:「亹亹听言皆破的,龙蛇蟠屈负经纶。」
宋代.王之道.和张元礼:「力学三年看有成,龙蛇蟠势冀存身。」
宋代.黎廷瑞.重阳雨与汤叔巽诸公斋亭小集:「丛疑熊豹伏,穴惴龙蛇蟠。」
基本字义
龙(龍)lóng(ㄌㄨㄥˊ)
1、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龙舟。龙灯。龙宫。龙驹(骏马,喻才华出众的少年)。画龙点睛。龙蟠虎踞。
2、古生物学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虫:恐龙。
3、封建时代用作皇帝的象征,或称关于皇帝的东西:龙颜。龙体。龙袍。
4、姓。
基本字义
蛇shé(ㄕㄜˊ)
1、爬行动物,身体细长,体上有鳞,没有四肢。种类很多,有的有毒,有的无毒。以蛙、鼠为食,大蛇亦吞食大的兽类:蛇蜕。蛇行。蛇蝎。蛇足(喻多余无用的事物)。画蛇添足。
其他字义
蛇yí(一ˊ)
1、〔委(wěi)蛇〕见“委2”。
基本字义
蟠pán(ㄆㄢˊ)
1、屈曲,环绕,盘伏:蟠蜿。蟠萦。蟠结。蟠踞(亦作“蟠据”)。蟠道。蟠龙。蟠螭纹(中国春秋战国青铜器上纹饰之一,以盘曲的龙蛇组成)。蟠夔纹(中国殷和西周青铜器上纹饰之一,以盘曲的夔龙组成)。龙蟠虎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