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堆
基本解释
词条:『龙堆』
拼音:lóng duī
注音:ㄌㄨㄥˊ ㄉㄨㄟ
解释:
1.白龙堆的略称。古西域沙丘名。
2.即金沙洲。洞庭湖中洲名。
3.喻指长堤。
古代诗词
唐代.岑参.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唐代.岑参.北庭作:「雁塞通盐泽,龙堆接醋沟。」
唐代.常建.塞下曲四首:「(二)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
唐代.杜甫.舟泛洞庭(一作过洞庭湖):「蛟室围青草,龙堆拥白沙。」
基本字义
龙(龍)lóng(ㄌㄨㄥˊ)
1、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龙舟。龙灯。龙宫。龙驹(骏马,喻才华出众的少年)。画龙点睛。龙蟠虎踞。
2、古生物学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虫:恐龙。
3、封建时代用作皇帝的象征,或称关于皇帝的东西:龙颜。龙体。龙袍。
4、姓。
基本字义
堆duī(ㄉㄨㄟ)
1、累积在一起的东西:堆栈。堆房。土堆。
2、累积在一起,聚积在一起:堆积。堆放。堆垒。堆摞。堆砌。
3、量词,用于成堆的物或成群的人:一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