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漦
基本解释
词条:『龙漦』
拼音:lóng chí
注音:ㄌㄨㄥˊ ㄔˊ
解释:
1.古代传说中神龙所吐唾沫。语本《国语.郑语》:"夏之衰,有二神龙止于王庭。夏后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吉。及周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化为玄鼋。后宫童妾遇之而孕,生褒姒。周幽王宠褒姒,欲杀申后所生太子而立褒姒子伯服,引起申戎之乱,西周因此而亡。"后因喻女子祸国。
2.以指祸国殃民之女子。
古代诗词
唐代.皮日休.虎丘寺殿前有古杉一本形状丑怪图之不尽…三:「根应藏鬼血,柯欲漏龙漦。」
唐代.皮日休.独在开:「泉甘于马乳,苔滑似龙漦。」
唐代.薛能.华岳:「鹤毳坛风乱,龙漦洞水腥。」
宋代.李廌.启母庙:「龙踞生汉祖,龙漦诞褒娼。」
基本字义
龙(龍)lóng(ㄌㄨㄥˊ)
1、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龙舟。龙灯。龙宫。龙驹(骏马,喻才华出众的少年)。画龙点睛。龙蟠虎踞。
2、古生物学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虫:恐龙。
3、封建时代用作皇帝的象征,或称关于皇帝的东西:龙颜。龙体。龙袍。
4、姓。
基本字义
漦chí(ㄔˊ)
1、鱼等的涎沫:“卜请其漦而藏之。”
2、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