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斿
基本解释
词条:『龙斿』
拼音:lóng liú
注音:ㄌㄨㄥˊ ㄌ一ㄡˊ一ㄡˊ
解释:指龙旗。
古代诗词
明代.郑善夫.长安:「胡骑远窥青海月,秦城长建白龙斿。」
明代.何景明.诸将入朝(四首):「阙下千官侍凤楼,苑中天子建龙斿。」
宋代.任希夷.郊祀庆成三首:「温温和气袭龙斿,薄晚轻云忽便收。」
明代.郑善夫.寿日成礼奉天门:「龙斿凤辇关山道,边事辛勤风雪深。」
明代.程敏政.立春南郊送驾次韵亨父 其二:「前日亲郊看卜牛,天门此夕驻龙斿。」
基本字义
龙(龍)lóng(ㄌㄨㄥˊ)
1、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龙舟。龙灯。龙宫。龙驹(骏马,喻才华出众的少年)。画龙点睛。龙蟠虎踞。
2、古生物学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虫:恐龙。
3、封建时代用作皇帝的象征,或称关于皇帝的东西:龙颜。龙体。龙袍。
4、姓。
基本字义
斿liú(ㄌ一ㄡˊ)
1、古同“旒”:“建大常,十有二斿。”
其他字义
斿yóu(一ㄡˊ)
1、古同“游”,邀游,从容行走:“泛泛滇滇从高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