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衣
基本解释
词条:『芦衣』
拼音:lú yī
注音:ㄌㄨˊ 一
解释:用芦花代棉絮做成的冬衣。据《太平御览》引《孝子传》:闵子骞幼时受后母虐待,冬天只能穿芦衣御寒。他父亲知道后要赶走后母,子骞跪着求情说:“母亲在只我一人受冻,母亲走则三个儿子都要受冻了。”后用“芦衣”作为孝子的典故。
古代诗词
明代.张萱.自濉阳至桃山道中四咏用霖寰李公大司马韵 其二 闵子祠:「可是芦衣长履雪,数椽閒傍冷云栖。」
明代.杨起元.谒闵子祠 其一:「尚想芦衣泣,兼怀费宰辞。」
明代.陈国是.京观楼:「榴气因风远,芦衣对水明。」
明代.吴驯.吊厓山:「土掩芦衣成往事,波沈玉玺与何人。」
清代.桂超万.纺车行:「儿身著新袄,母身芦衣残。」
基本字义
芦lú(ㄌㄨˊ)
1、〔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边,茎中空,茎可编席,亦可造纸。简称“芦”,如“芦花”、“芦根”、“芦笛”、“芦席”、“芦荡”;亦简称“苇”,如“芦丛”、“芦塘”、“芦箔”、“芦荡”。
2、姓。
基本字义
衣yī(一)
1、人穿在身上用以蔽体的东西:衣服。衣着(zhuó)。衣冠。衣架。衣锦还(huān)乡。
2、披或包在物体外面的东西:炮衣。糖衣。肠衣。
3、中医把胎盘和胎膜统称为“胞衣”。
4、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