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祆
基本解释
词条:『胡祆』
拼音:hú xiān
注音:ㄏㄨˊ ㄒ一ㄢ
解释:唐时称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信仰为胡祅﹐并在长安等地建有胡祅祠。
古代诗词
宋代.项安世.金陵纪游百韵:「浮云迷帝所,花雨眩胡祆。」
清代.王家枚.邑侯刘谦山先生于去夏受代晋省,邑人士群赋诗歌以志别,时予奉讳家居,未与其盛,今夏既释服,追赋一律:「胡祆咸詟丰裁峻,广厦群欣芘荫长。」
基本字义
胡(鬍)hú(ㄏㄨˊ)
1、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胡人。胡服。胡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胡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
2、泛指外国或外族的:胡椒。胡瓜(黄瓜)。胡琴。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
3、乱,无道理:胡来。胡闹。胡吹。胡言乱语。
4、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胡不归?“胡取禾三百廛兮?”
5、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胡须。
6、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胡。”
7、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
8、姓。
基本字义
祆xiān(ㄒ一ㄢ)
1、〔祆教〕拜火教,波斯人琐罗亚斯特所创立,崇拜火,今印度、伊朗还有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