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蜺
基本解释
词条:『虹蜺』
拼音:hóng ní
注音:ㄏㄨㄥˊ ㄋ一ˊ
解释:
1.亦作"虹霓"。
2.即螮蝀。为雨后或日出﹑日没之际天空中所现的七色圆弧。虹蜺常有内外二环﹐内环称虹﹐也称正虹﹑雄虹;外环称蜺﹐也称副虹﹑雌虹或雌蜺。
3.旧时以虹蜺色彩艳丽﹐比喻人的才华藻绘;又以虹蜺为二气不正之交﹐象征淫奔﹑作乱。
古代诗词
唐代.储光羲.杂诗二首:「格泽为君驾,虹蜺为君衣。」
唐代.曹松.春日自吴门之阳羡道中书事:「浪花湖阔虹蜺断,柳线村深鸟雀闲。」
唐代.独孤及.雨后公超谷北原眺望寄高拾遗:「虹蜺敛残霭,山水含碧鲜。」
唐代.韩翃.经月岩山:「仙山翠如画,簇簇生虹蜺。」
宋代.陆游.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蜺。」
基本字义
虹hóng(ㄏㄨㄥˊ)
1、雨后天空中出现的彩色圆弧,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是大气中的小水珠经日光照射发生折射和反射作用而形成的,出现在和太阳相对着的方向。
2、指桥(因形似虹):虹桥(中国古代的一种木拱桥。外形如长虹贯空。亦称“飞桥”)。断虹。长虹卧波。
基本字义
蜺ní(ㄋ一ˊ)
1、寒蝉,一种体形较小的蝉。
2、古同“霓”,虹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