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磬
基本解释
词条:『寒磬』
拼音:hán qìng
注音:ㄏㄢˊ ㄑ一ㄥˋ
解释:凄清的磬声。
古代诗词
唐代.窦庠.留守府酬皇甫曙侍御弹琴之什:「洞箫又奏繁,寒磬一声起。」
唐代.皇甫曾.奉陪韦中丞使君游鹤林寺:「寒磬虚空里,孤云起灭间。」
唐代.贾岛.夜集姚合宅期可公不至:「释子乖来约,泉西寒磬音。」
唐代.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唐代.刘长卿.奉陪萧使君入鲍达洞寻灵山寺:「古寺隐青冥,空中寒磬夕。」
基本字义
寒hán(ㄏㄢˊ)
1、冷,与“暑”相对:寒冬。寒色。寒衣。寒冽。寒带。寒战。寒噤。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寒食”)。寒喧。寒来暑往。唇亡齿寒。
2、害怕:寒心。
3、穷困,有时用作谦辞:寒门。寒伧。寒舍。寒窗(喻艰苦的学习环境)。寒酸。寒士(旧指贫穷的读书人)。
基本字义
磬qìng(ㄑ一ㄥˋ)
1、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2、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
3、缢杀:“公族其有死罪,则磬于甸人”。
4、古同“罄”,空,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