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铓
基本解释
词条:『寒铓』
拼音:hán máng
注音:ㄏㄢˊ ㄇㄤˊ
解释:闪着寒光的锋芒。
古代诗词
唐代.曹汾.早发灵芝望九华寄杜员外使君:「嵯嵯玉剑寒铓利,袅袅青莲翠叶重。」
清代.陈维崧.贺新郎 赠徐月士次友人韵:「我有匣中三尺水,涩书寒铓冷锷。」
清代.沈德潜.题姚荃汀侍御八分册后:「箕张昂萃象纬列,剑抽戟向寒铓铦。」
元代.陶宗仪.戊寅正月四日纪实:「狂风转西北,彻夜吐寒铓。」
清代.曾国藩.书朱皋亭家传后:「岂谓虚舟藏大壑,空教幽狱埋寒铓。」
基本字义
寒hán(ㄏㄢˊ)
1、冷,与“暑”相对:寒冬。寒色。寒衣。寒冽。寒带。寒战。寒噤。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寒食”)。寒喧。寒来暑往。唇亡齿寒。
2、害怕:寒心。
3、穷困,有时用作谦辞:寒门。寒伧。寒舍。寒窗(喻艰苦的学习环境)。寒酸。寒士(旧指贫穷的读书人)。
基本字义
铓(鋩)máng(ㄇㄤˊ)
1、刀剑等的尖端;锋刃:锋铓。剑铓。
2、光芒:“雄戟耀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