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土
基本解释
词条:『茅土』
拼音:máo tǔ
注音:ㄇㄠˊ ㄊㄨˇ
解释:指王﹑侯的封爵。古天子分封王﹑侯时,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土,包以白茅而授之,作为受封者得以有国建社的表征。
古代诗词
宋代.晁端礼.醉蓬莱:「天汉灵源,最为亲近,茅土真封,旧相传授。」
宋代.晁端礼.喜迁莺:「更看取,继汧公勋业,东平茅土。」
唐代.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首:「玉诏新除沈侍郎,便分茅土镇东方。」
唐代.杜牧.秋娘诗并序:「王幽茅土削,秋放故乡归。」
基本字义
茅máo(ㄇㄠˊ)
1、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先开花,后生叶,花穗上密生白毛。根茎可食,亦可入药。叶可编蓑衣(亦称“白茅”):茅草。茅庐。茅舍。名列前茅(喻名次列在前面)。
基本字义
土tǔ(ㄊㄨˇ)
1、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土壤。黄土。
2、疆域:国土。领土。
3、本地的,地方性的:故土。
4、民间生产的(区别于“洋”):土方(民间流传的药方,亦称“偏方”)。
5、不合潮流:土气。
6、未熬制的鸦片:烟土。
7、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8、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土族。
9、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