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鼓
基本解释
词条:『蛮鼓』
拼音:mán gǔ
注音:ㄇㄢˊ ㄍㄨˇ
解释:南方一种大鼓。也叫蜀鼓。
古代诗词
唐代.白居易.郡中春宴:「蛮鼓声坎坎,巴女舞蹲蹲。」
唐代.杜牧.怀钟陵旧游四首:「滕阁中春绮席开,柘枝蛮鼓殷晴雷。」
唐代.温庭筠.洞户二十二韵:「唳鹤调蛮鼓,惊蝉应宝琴。」
宋代.张伯玉.次韵王治臣九日使君席上二章:「吴歈调笑歌杨叶,蛮鼓{左金右坚}闳引柘枝。」
基本字义
蛮(蠻)mán(ㄇㄢˊ)
1、粗野,凶恶,不通情理:野蛮。蛮横(hèng)。蛮不讲理。
2、愣,强悍:一味蛮干。
3、中国古代称南方各族:蛮荒。
4、方言,相当于“很”:蛮好。
基本字义
鼓gǔ(ㄍㄨˇ)
1、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鼓乐(yuè)。鼓角(jiǎo)。大鼓。
2、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
3、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鼓吹。鼓噪。
4、发动,使振作起来:鼓励。鼓动。鼓舞。一鼓作气。
5、高起,凸出:鼓包。鼓胀。
6、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