鞔鼓
基本解释
词条:『鞔鼓』
拼音:mán gǔ
注音:ㄇㄢˊㄇㄣˋ ㄍㄨˇ
解释:张革蒙鼓。把皮革绷紧,固定在鼓框上,做成鼓面。
古代诗词
唐代.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鞔鼓画麒麟,看君击狂节。」
明代.徐渭.设为鱼虾所诘:「孕肠急鞔鼓,张目不得眠。」
基本字义
鞔mán(ㄇㄢˊ)
1、把布蒙在鞋帮上或以皮革补鞋头:鞔鞋。
2、把皮革蒙在鼓框上,钉成鼓面:鞔鼓。
3、鞋帮;也指鞋:“南家,工人也,为鞔者也。”
其他字义
鞔mèn(ㄇㄣˋ)
1、古通“懑”,闷胀:“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
基本字义
鼓gǔ(ㄍㄨˇ)
1、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鼓乐(yuè)。鼓角(jiǎo)。大鼓。
2、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
3、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鼓吹。鼓噪。
4、发动,使振作起来:鼓励。鼓动。鼓舞。一鼓作气。
5、高起,凸出:鼓包。鼓胀。
6、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