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夷
基本解释
词条:『蛮夷』
拼音:mán yí
注音:ㄇㄢˊ ㄧˊ
解释:
1.亦作"蛮彝"。
2.古代对四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亦专指南方少数民族。
古代诗词
唐代.白居易.寄唐生:「大夫死凶寇,谏议谪蛮夷。」
唐代.常衮.奉和圣制麟德殿燕百僚应制:「蛮夷陪作位,犀象舞成行。」
唐代.杜甫.承闻河北诸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社稷苍生计必安,蛮夷杂种错相干。」
唐代.杜甫.相和歌辞·后苦寒行二首:「蛮夷长老怨苦寒,昆仑天关冻应折。」
唐代.杜甫.草堂:「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
近义词:夷狄、戎狄
基本字义
蛮(蠻)mán(ㄇㄢˊ)
1、粗野,凶恶,不通情理:野蛮。蛮横(hèng)。蛮不讲理。
2、愣,强悍:一味蛮干。
3、中国古代称南方各族:蛮荒。
4、方言,相当于“很”:蛮好。
基本字义
夷yí(一ˊ)
1、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东夷。九夷(古时称东夷有九种)。
2、中国旧时指外国或外国的:华夷杂处(chǔㄔㄨˇ)。
3、平,平坦,平安:化险为夷。
4、弄平:夷为平地。
5、消灭:夷灭。族夷(诛杀犯罪者家族)。
6、等辈:“诸将皆陛下故等夷”。
7、古代的锄类工具。
8、古同“怡”,喜悦。
9、古同“痍”,创伤。
10、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