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血
基本解释
词条:『恨血』
拼音:hèn xiě
注音:ㄏㄣˋ ㄒ一ㄝˇㄒㄩㄝˋ
解释:谓屈死者的血。语本《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古代诗词
唐代.李贺.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唐代.陆龟蒙.和袭美馆娃宫怀古五绝:「此地最应沾恨血,至今春草不匀生。」
宋代.刘辰翁.谒金门:「恨血千年明的皪。」
唐代.水神.霅溪夜宴诗(命曹娥唱怨江波三叠):「所覆不全兮身宁全,溢眸恨血兮徒涟涟。」
元代.张翥.百字令 燕城晚望:「英雄安在,千秋恨血凝碧。」
基本字义
恨hèn(ㄏㄣˋ)
1、怨,仇视:怨恨。愤恨。仇恨。痛恨。
2、为做不到或做不好而内心不安:恨事。悔恨。遗恨。抱恨终天。
基本字义
血xuè(ㄒㄩㄝˋ)
1、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味咸而腥:血型。血脂。血压。血糖。血迹。血汗。血泪。血洗。血书。血雨腥风。血海深仇。
2、人类因生育而自然形成的关系:血统。血缘。
3、喻刚强热烈:血性。血气方刚。
其他字义
血xiě(ㄒ一ㄝˇ)
1、义同“血”(xuè),用于口语。多单用,如“流了点儿血”。也用于口语常用词,如“鸡血”、“血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