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蟾
基本解释
词条:『寒蟾』
拼音:hán chán
注音:ㄏㄢˊ ㄔㄢˊ
解释:指月亮。传说月中有蟾,故称。
古代诗词
宋代.葛郯.兰陵王:「长鲸愁晓寒蟾促。」
宋代.葛长庚.贺新郎:「风送寒蟾影。」
宋代.黄裳.瑶池月/瑶台月:「寒蟾倒,远山影。」
宋代.黄裳.蝶恋花:「金卮已弄寒蟾影。」
宋代.陆游.晦前二日夜欲晓自湖上归对残月独酌:「小阁对寒蟾,山尊尽更添。」
基本字义
寒hán(ㄏㄢˊ)
1、冷,与“暑”相对:寒冬。寒色。寒衣。寒冽。寒带。寒战。寒噤。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寒食”)。寒喧。寒来暑往。唇亡齿寒。
2、害怕:寒心。
3、穷困,有时用作谦辞:寒门。寒伧。寒舍。寒窗(喻艰苦的学习环境)。寒酸。寒士(旧指贫穷的读书人)。
基本字义
蟾chán(ㄔㄢˊ)
1、〔蟾蜍〕两栖动物,皮上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形状像蛙。吃昆虫、蜗牛等,对农业有益。俗称“癞蛤蟆”、“疥蛤蟆”;古代称“蟾诸”。简称“蟾”,如“蟾酥”(色白,可入药)。“蟾宫”(月亮)。“蟾桂”。“蟾轮”(圆月)。“蟾辉”、“蟾光”、“蟾魄”(均指月光)。“蟾宫折桂”(旧喻科举考试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