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飕飕
基本解释
词条:『寒飕飕』
拼音:hán sōu sōu
注音:ㄏㄢˊ ㄙㄡ ㄙㄡ
解释:形容不安定,害怕。
古代诗词
唐代.岑参.登嘉州凌云寺作:「僧房云濛濛,夏月寒飕飕。」
唐代.杜牧.洛中送冀处士东游:「论今星灿灿,考古寒飕飕。」
唐代.权德舆.马秀才草书歌:「有时当暑如清秋,满堂风雨寒飕飕。」
清代.乾隆.高其佩指头画虎:「为吾染指画苍虎,气横幽壑寒飕飕,落墨伊始鸦雀避,着色欲罢豺狼愁。」
宋代.苏轼.韦偃牧马图:「沙苑茫茫蒺藜秋,风??雾鬣寒飕飕。」
基本字义
寒hán(ㄏㄢˊ)
1、冷,与“暑”相对:寒冬。寒色。寒衣。寒冽。寒带。寒战。寒噤。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寒食”)。寒喧。寒来暑往。唇亡齿寒。
2、害怕:寒心。
3、穷困,有时用作谦辞:寒门。寒伧。寒舍。寒窗(喻艰苦的学习环境)。寒酸。寒士(旧指贫穷的读书人)。
基本字义
飕(颼)sōu(ㄙㄡ)
1、风吹:洗的衣服被风飕干了。
2、同“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