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狌
基本解释
词条:『狸狌』
拼音:lí shēng
注音:ㄌ一ˊ ㄕㄥㄒ一ㄥ
解释:野猫。
古代诗词
宋代.陈杰.猛虎行:「乾坤意气空峥嵘,饥鼠倒齧云母屏,论功有不如狸狌。」
明代.宋濂.秋夜与子充论文退而赋诗一首因简子充并寄胡:「天人之间或有愧,何异冠服蒙狸狌。」
明代.钱宰.春日闲居:「草晴跳蚱蜢,花暖困狸狌。」
宋代.林希逸.谢刘正奏惠文戏效昌黎体仍用送贾浪仙韵一首:「孤熊辈狸狌,芳卉杂葭菼。」
清代.杨芳灿.伏羌纪事诗一百韵:「卧罴吞貉子,嗾犬搏狸狌。」
基本字义
狸lí(ㄌ一ˊ)
1、即“貉”。
2、哺乳动物,形状与猫相似,毛皮可制衣物。亦称“狸子”、“狸猫”、“山猫”、“豹猫”。
基本字义
狌shēng(ㄕㄥ)
1、古同“鼪”,黄鼠狼:“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
其他字义
狌xīng(ㄒ一ㄥ)
1、古同“猩”,猩猩:“今夫狌狌,形笑,亦二足而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