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橐
基本解释
词条:『寒橐』
拼音:hán tuó
注音:ㄏㄢˊ ㄊㄨㄛˊ
解释:犹空囊。
古代诗词
宋代.黄庭坚.即席:「霜栗剥寒橐,晚菘煮青蔬。」
宋代.秦观.次韵谢李安上惠茶:「寒橐遽收诸品玉,午瓯初试一团花。」
元代.陈旅.送邓文质:「蓟门风雪貂裘敝,寒橐能多季子金。」
近现代.喻蘅.浣溪沙:「岁寒橐笔寄歌寮。」
基本字义
寒hán(ㄏㄢˊ)
1、冷,与“暑”相对:寒冬。寒色。寒衣。寒冽。寒带。寒战。寒噤。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寒食”)。寒喧。寒来暑往。唇亡齿寒。
2、害怕:寒心。
3、穷困,有时用作谦辞:寒门。寒伧。寒舍。寒窗(喻艰苦的学习环境)。寒酸。寒士(旧指贫穷的读书人)。
基本字义
橐tuó(ㄊㄨㄛˊ)
1、口袋:负书担橐。
2、〔橐驼〕即“骆驼”。
3、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具炉橐,橐以牛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