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衲
基本解释
词条:『寒衲』
拼音:hán nà
注音:ㄏㄢˊ ㄋㄚˋ
解释:
1.单薄的僧衣。
2.代指贫苦僧人。
古代诗词
唐代.郑巢.送:「坐石缝寒衲,寻龛补坏经。」
明代.王醇.送仰之上人之广陵:「春寒衲一层,片笠挂青藤。」
宋代.释智朋.朝阳穿破衲二首:「骨相寒,毳寒衲。」
唐代.寒山.诗三百三首 其一九七:「不学白云岩下客,一条寒衲是生涯。」
基本字义
寒hán(ㄏㄢˊ)
1、冷,与“暑”相对:寒冬。寒色。寒衣。寒冽。寒带。寒战。寒噤。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寒食”)。寒喧。寒来暑往。唇亡齿寒。
2、害怕:寒心。
3、穷困,有时用作谦辞:寒门。寒伧。寒舍。寒窗(喻艰苦的学习环境)。寒酸。寒士(旧指贫穷的读书人)。
基本字义
衲nà(ㄋㄚˋ)
1、僧衣。
2、僧人:老衲。
3、同“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