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庶
基本解释
词条:『理庶』
拼音:lǐ shù
注音:ㄌ一ˇ ㄕㄨˋ
解释:犹治民。
古代诗词
唐代.杜甫.解忧:「兹理庶可广,拳拳期勿替。」
唐代.韦应物.自尚书郎出为滁州刺史(留别朋友兼示诸弟):「一朝从此去,服膺理庶甿。」
南北朝.谢朓.游敬亭山诗:「兹理庶无睽。」
南北朝.谢朓.游敬亭山诗:「皇恩竟已矣,兹理庶无暌。」
基本字义
理lǐ(ㄌ一ˇ)
1、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心理。肌理。条理。事理。
2、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理由。理性。理智。理论。理喻。理解。理想。道理。理直气壮。
3、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理科,数理化。理疗。
4、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理财。理事。管理。自理。修理。总理。
5、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理睬。答理。
6、古代指狱官、法官。
7、姓。
基本字义
庶shù(ㄕㄨˋ)
1、众多:庶务。庶物。庶绩。富庶。
2、平民,百姓:庶民。庶人。黎庶。
3、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庶子(妾生的儿子)。庶母(嫡出子女称父亲的妾)。庶姓(古代称与帝王没有亲属关系的异姓诸侯)。
4、表示希望发生或出现某事,进行推测;但愿,或许:“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庶免于难。庶几(a.也许可以,表示希望;b.近似,差不多;c.旧指贤者)。庶乎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