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瞽
基本解释
词条:『蒙瞽』
拼音:mēng gǔ
注音:ㄇㄥㄇㄥˊㄇㄥˇ ㄍㄨˇ
解释:
1.盲人。
2.乐官。古代多以盲人充任,故名。
古代诗词
宋代.张九成.论语绝句一百首:「日月光明满六虚,奈缘蒙瞽以为无。」
宋代.高似孙.桐柏观阅藏经:「昭昭悬朗监,历历开蒙瞽。」
明代.庞嵩.题济川钱寅长荣思卷:「手书读学开蒙瞽,旧裳欲破针停补。」
基本字义
蒙(矇)mēng(ㄇㄥ)
1、欺骗:蒙骗。蒙哄。蒙事。欺上蒙下。
2、昏迷,眼发黑:蒙头转向。
3、胡乱猜测:瞎蒙。
其他字义
蒙(濛)méng(ㄇㄥˊ)
1、没有知识,愚昧:启蒙。发蒙。蒙昧。
2、遮盖起来:蒙罩。蒙子。蒙蔽。
3、受:承蒙。蒙难。蒙尘。蒙垢。
4、形容雨点细小:蒙蒙细雨。
5、姓。
6、同“艨”。
其他字义
蒙měng(ㄇㄥˇ)
1、〔蒙古族〕a.中国少数民族之一。B.蒙古国的主要民族。
基本字义
瞽gǔ(ㄍㄨˇ)
1、盲人,瞎子:“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
2、瞎:瞽者。
3、古代乐师。
4、不达事理;没有见识;“弃老取少谓之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