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汜
基本解释
词条:『蒙汜』
拼音:mēng sì
注音:ㄇㄥㄇㄥˊㄇㄥˇ ㄙˋ
解释:
1.古称日落之处。
2.喻人垂暮之年。
古代诗词
唐代.白居易.开成大行皇帝挽歌词四首奉敕撰进:「鼎湖龙渐远,蒙汜日初沉。」
南北朝.江淹.杂体诗 郭弘农璞游仙:「岂愁蒙汜迫。」
魏晋.陆云.赠郑曼季诗四首 南衡:「景秀蒙汜。」
魏晋.阮籍.咏怀(八十二首之第十八首):「朝为咸池晖,蒙汜受其荣。」
宋代.苏泂.金陵杂兴二百首:「桃花园作芳林苑,蒙汜池通祓禊堂。」
基本字义
蒙(矇)mēng(ㄇㄥ)
1、欺骗:蒙骗。蒙哄。蒙事。欺上蒙下。
2、昏迷,眼发黑:蒙头转向。
3、胡乱猜测:瞎蒙。
其他字义
蒙(濛)méng(ㄇㄥˊ)
1、没有知识,愚昧:启蒙。发蒙。蒙昧。
2、遮盖起来:蒙罩。蒙子。蒙蔽。
3、受:承蒙。蒙难。蒙尘。蒙垢。
4、形容雨点细小:蒙蒙细雨。
5、姓。
6、同“艨”。
其他字义
蒙měng(ㄇㄥˇ)
1、〔蒙古族〕a.中国少数民族之一。B.蒙古国的主要民族。
基本字义
汜sì(ㄙˋ)
1、水决后又流入。
2、〔汜水〕水名,在中国河南省。
3、不流通的小沟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