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耳
基本解释
词条:『俚耳』
拼音:lǐ ěr
注音:ㄌ一ˇ ㄦˇ
解释:俗人之耳。指没有欣赏音乐能力的人。
古代诗词
唐代.贯休.上裴大夫二首:「俚耳不使闻,虑同众乐听。」
宋代.刘克庄.念奴娇:「俗间俚耳,未曾闻这腔子。」
宋代.王安石.次韵董伯懿松声:「俚耳纷纷多郑卫,直须闻此始心清。」
宋代.陈造.再次韵:「击辕歌于蒍,宁入俚耳听。」
宋代.方岳.雪中观梅:「古声久不入俚耳,有诗宁似无诗时。」
基本字义
俚lǐ(ㄌ一ˇ)
1、民间的,通俗的:俚俗(粗俗)。俚语。俚歌。俚曲。
基本字义
耳ěr(ㄦˇ)
1、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耳背(bèi)。耳垂。耳鬓厮磨(mó)。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
2、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
3、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耳房。鼎耳。
4、听说:耳闻。耳软。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5、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耳。
6、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