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脍
基本解释
词条:『鲈脍』
拼音:lú kuài
注音:ㄌㄨˊ ㄎㄨㄞˋ
解释:
1.亦作"鲈鲙"。
2.鲈鱼脍。
古代诗词
宋代.林正大.酹江月/念奴娇:「洛阳秋早,归时同赏鲈脍。」
宋代.李曾伯.沁园春:「怅江湖幸有,季鹰鲈脍,田园忍负,晏子弧裘。」
宋代.李曾伯.八声甘州:「休效季鹰高兴,为莼羹鲈脍,遽念吴头。」
宋代.李昴英.水调歌头:「玉楼胞鲈脍,雪阵狎沙鸥。」
唐代.李中.寄赠致仕沈彬郎中:「莼羹与鲈脍,秋兴最宜长。」
基本字义
鲈(鱸)lú(ㄌㄨˊ)
1、〔鲈鱼〕体侧扁,嘴大,鳞细,背灰绿色,腹面白色,身体两侧和背鳍有黑斑。生活在近海,秋末到河口产卵。为常见的食用鱼类。
2、(鱸)
基本字义
脍(膾)kuài(ㄎㄨㄞˋ)
1、细切的肉:脍鲤。脍炙人口(喻诗文或事物受人欢迎,被人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