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杼
基本解释
词条:『鸣杼』
拼音:míng zhù
注音:ㄇ一ㄥˊ ㄓㄨˋ
解释:指织具,梭子。
古代诗词
唐代.杜甫.雨:「鲛馆如鸣杼,樵舟岂伐枚。」
宋代.陆游.长木夜行抵金堆市:「时时过农家,灯火照鸣杼。」
宋代.吴文英.绕佛阁:「蒨霞艳锦,星媛夜织,河汉鸣杼。」
唐代.杨衡.他乡七夕:「不堪鸣杼日,空对白榆秋。」
明代.刘崧.织女吟赠黄进贤:「几回月高鸣杼轴,正是他家夜弹曲。」
基本字义
鸣(鳴)míng(ㄇ一ㄥˊ)
1、鸟兽或昆虫叫:鸣啭。鸣唱。鸣叫。鸣禽。鸟鸣。
2、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鸣响。鸣奏。孤掌难鸣。
3、声明,发表意见、情感:鸣谢。鸣冤。百家争鸣。
4、闻名,著称:“以文鸣江东”。
基本字义
杼zhù(ㄓㄨˋ)
1、织布机上的筘,古代亦指梭:机杼(a.指织布机,如“不闻杼杼声,惟闻女叹息”;b.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如“自出杼杼”)。
2、薄,削薄,减削:“凡为轮,行泽者欲杼,行山者欲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