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橹
基本解释
词条:『鸣橹』
拼音:míng lǔ
注音:ㄇ一ㄥˊ ㄌㄨˇ
解释:
1.亦作"鸣橹"。
2.摇橹声。借指船行。
古代诗词
宋代.蔡伸.浣溪沙:「征船鸣橹趁潮归。」
唐代.杜甫.雨二首:「水深云光廓,鸣橹各有适。」
唐代.杜甫.送王十六判官:「买薪犹白帝,鸣橹少沙头。」
宋代.葛长庚.摸鱼儿:「敧枕试听鸣橹。」
宋代.黄庭坚.次韵杨明叔见饯十首:「傥可从我归,沙头驻鸣橹。」
基本字义
鸣(鳴)míng(ㄇ一ㄥˊ)
1、鸟兽或昆虫叫:鸣啭。鸣唱。鸣叫。鸣禽。鸟鸣。
2、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鸣响。鸣奏。孤掌难鸣。
3、声明,发表意见、情感:鸣谢。鸣冤。百家争鸣。
4、闻名,著称:“以文鸣江东”。
基本字义
橹(櫓)lǔ(ㄌㄨˇ)
1、拨水使船前进的工具,置于船边,比桨长,用于摇动:摇橹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