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芦
基本解释
词条:『胡芦』
拼音:hú lú
注音:ㄏㄨˊ ㄌㄨˊ
解释:
1.同"葫芦"。
2.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状如两个球连在一起﹐成熟后表面光滑﹐可做器皿﹐常用以盛酒。
古代诗词
唐代.岑参.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唐代.杜甫.草堂:「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胡芦。」
唐代.皇甫冉.怨回纥歌二首:「收兵颉利国,饮马胡芦河。」
宋代.梅尧臣.和永叔六篇其六啼鸟:「提胡芦,提胡芦,尔莫劝翁沽美酒。」
宋代.释印肃.学无学颂一十五首:「病在已而过在师,脱师离已闷胡芦。」
基本字义
胡(鬍)hú(ㄏㄨˊ)
1、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胡人。胡服。胡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胡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
2、泛指外国或外族的:胡椒。胡瓜(黄瓜)。胡琴。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
3、乱,无道理:胡来。胡闹。胡吹。胡言乱语。
4、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胡不归?“胡取禾三百廛兮?”
5、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胡须。
6、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胡。”
7、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
8、姓。
基本字义
芦lú(ㄌㄨˊ)
1、〔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边,茎中空,茎可编席,亦可造纸。简称“芦”,如“芦花”、“芦根”、“芦笛”、“芦席”、“芦荡”;亦简称“苇”,如“芦丛”、“芦塘”、“芦箔”、“芦荡”。
2、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