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昏
基本解释
词条:『迷昏』
拼音:mí hūn
注音:ㄇ一ˊ ㄏㄨㄣ
解释:
1.昏迷,神志不清。
2.受诱惑致使昏聩糊涂。
古代诗词
唐代.岑参.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深林迷昏旦,栈道凌空虚。」
宋代.陆游.老学庵北作假山既成即雨弥月不止:「冥冥一月雨,阴翳迷昏旦。」
唐代.李绅.逾岭峤止荒陬抵高要:「百处谿滩异雨晴,四时雷电迷昏旭。」
元代.马钰.忆王孙 次重阳韵:「削迷昏。」
宋代.王令.别老者王元之:「二夷之来始何自,乘我中国方迷昏。」
基本字义
迷mí(ㄇ一ˊ)
1、分辨不清,失去了辨别、判断的能力:迷信。迷糊。迷津。迷惘。迷蒙(a.昏暗看不清;b.神志模糊不清;e.使迷惑,受蒙蔽)。执迷不悟。
2、醉心于某种事物,发生特殊的爱好:迷恋。入迷。
3、沉醉于某种事物的人:棋迷。革新迷。
4、使人陶醉:景色迷人。
基本字义
昏hūn(ㄏㄨㄣ)
1、天刚黑的时候:黄昏。昏晓(朝夕。亦指明暗)。昏定晨省(xǐng)(人子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晚上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
2、暗而无光:昏暗。昏黑。
3、惑乱:昏愦。昏聩。昏庸。
4、神智不清楚或失去知觉:发昏。昏厥(亦称“晕厥”)。昏乱。
5、古同“婚”,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