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噬
基本解释
词条:『虎噬』
拼音:hǔ shì
注音:ㄏㄨˇ ㄕˋ
解释:虎啮食。比喻勇猛。
古代诗词
宋代.陆游.捕虎行:「山村牧童遭虎噬,血肉俱尽余双髻。」
元代.田锡.擬古:「黄祖悁忿来,殒之如虎噬。」
宋代.李廌.嗟美人词:「蚊角翼而虎噬兮,或负岳而成雷。」
宋代.祖无择.依韵和登州推官张同年之梁山:「龙兴成大定,虎噬免交攘。」
宋代.李廌.题郭功甫诗卷:「长蛇食象留齿骨,猛虎噬人余钏钗。」
基本字义
虎hǔ(ㄏㄨˇ)
1、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虎口(a.喻危险境地;b.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虎穴(喻危险境地)。虎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虎狼(喻凶残的人)。虎头蛇尾。虎踞龙盘。龙腾虎跃。
2、勇猛、威武:虎将。虎势。虎劲。虎威。虎虎。虎气。
3、古同“唬”,威吓。
4、古同“琥”,琥珀。
基本字义
噬shì(ㄕˋ)
1、咬,吞:噬肤(a.喻犯罪受刑的人;b.喻关系亲近)。噬贤(嫉害贤能)。噬啮。吞噬。噬脐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