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顿
基本解释
词条:『南顿』
拼音:nán dùn
注音:ㄋㄢˊㄋㄚ ㄉㄨㄣˋ
解释:
1.古国名﹑县名。春秋时顿国为陈国所迫,南迁,故号南顿。西汉置县,因以为名。明废。
2.佛教语。禅宗主张顿悟佛果的一派,即南宗。
古代诗词
唐代.温庭筠.奉天西佛寺:「至今南顿诸耆旧,犹指榛芜作弄田。」
唐代.章孝标.送陈校书赴蔡州幕:「天假纵横入幕筹,东南顿减一方忧。」
清代.陈维崧.念奴娇 送钮书城之任项城:「极望地入鲖阳,邑名南顿,树短才如荠。」
清代.陈维崧.沁园春 大梁署寓对雪有感:「叹河名官渡,袁曹安在,地连南顿,冯邓徒劳。」
明代.王鏊.游京城西山三首 其三:「出郊风物两閒间,眼底江南顿觉还。」
基本字义
南nán(ㄋㄢˊ)
1、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南北。南方。南面。南国(指中国南部)。南陲(南部边疆)。南极。南半球。
2、姓。
其他字义
南nā(ㄋㄚ)
1、〔南无(mó)〕佛教用语,意思是合掌稽首,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常加于佛、菩萨名的前面,如“南南阿弥陀佛”、“南南观世音菩萨”。
基本字义
顿(頓)dùn(ㄉㄨㄣˋ)
1、很短时间的停止:停顿。顿宕。抑扬顿挫。
2、忽然,立刻,一下子:顿然。顿即。顿悟。茅塞顿开。
3、叩,跺:顿首再拜。
4、处理,设置:安顿。整顿。
5、疲乏:困顿。劳顿。
6、书法上指运笔用力向下而暂不移动:横的两头都要顿一顿。
7、次:三顿饭。
8、古同“钝”,不锋利。
9、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