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黄
基本解释
词条:『皮黄』
拼音:pí huáng
注音:ㄆ一ˊ ㄏㄨㄤˊ
解释:"西皮"﹑"二黄"两种声腔的并称。京剧的声腔﹐以西皮和二黄为主﹐故京剧亦称"皮黄"。参见"西皮"﹑"二黄"。
古代诗词
唐代.白居易.枯桑:「皮黄外尚活,心黑中先焦。」
宋代.汪莘.秋怀十首:「形骸欹仄面皮黄,破屋三间号柳塘。」
宋代.释师范.颂古四十四首:「迦叶无端沾一滴,至今犹自面皮黄。」
宋代.释惟一.偈颂一百三十六首:「瞿昙元自面皮黄。」
宋代.吕本中.京师赠大有叔:「尊酒相逢十载后,皮黄肉皱俱白首。」
基本字义
皮pí(ㄆ一ˊ)
1、动植物体表的一层组织:皮毛。
2、兽皮或皮毛的制成品:裘皮。
3、包在外面的一层东西:封皮。书皮。
4、表面:地皮。
5、薄片状的东西:豆腐皮。
6、韧性大,不松脆:花生放皮了。
7、不老实,淘气:顽皮。
8、指橡胶:胶皮。皮球。
9、姓。
基本字义
黄huáng(ㄏㄨㄤˊ)
1、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颜色:黄色。黄昏。牛黄。黄澄澄。信口雌黄。
2、特指中国黄河:黄灾。治黄。黄泛区。
3、指“黄帝”(即“轩辕氏”,传说中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黄老(黄帝和老子)。炎黄子孙。
4、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事情黄了。
5、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