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龙
基本解释
词条:『蟠龙』
拼音:pán lóng
注音:ㄆㄢˊ ㄌㄨㄥˊ
解释:
1.盘伏的龙。
2.回环的龙形。
3.发髻名。
古代诗词
金朝.段克己.江城子 牡丹:「烁烁红灯,间错绿蟠龙。」
唐代.陆龟蒙.江湖散人歌:「神锋悉出羽林仗,缋画日月蟠龙螭。」
近现代.毛泽东.五律·喜闻捷报:「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
元代.马钰.蓬莱客:「虎蟠龙绕,性停命息。」
元代.王冕.送欧阳彦珍归杭:「金陵山势如蟠龙,金陵美酒玻璃红。」
基本字义
蟠pán(ㄆㄢˊ)
1、屈曲,环绕,盘伏:蟠蜿。蟠萦。蟠结。蟠踞(亦作“蟠据”)。蟠道。蟠龙。蟠螭纹(中国春秋战国青铜器上纹饰之一,以盘曲的龙蛇组成)。蟠夔纹(中国殷和西周青铜器上纹饰之一,以盘曲的夔龙组成)。龙蟠虎踞。
基本字义
龙(龍)lóng(ㄌㄨㄥˊ)
1、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龙舟。龙灯。龙宫。龙驹(骏马,喻才华出众的少年)。画龙点睛。龙蟠虎踞。
2、古生物学中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虫:恐龙。
3、封建时代用作皇帝的象征,或称关于皇帝的东西:龙颜。龙体。龙袍。
4、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