髼松
基本解释
词条:『髼松』
拼音:péng sōng
注音:ㄆㄥˊ ㄙㄨㄥ
解释:
1.亦作"鬔松"。
2.毛发散乱貌。
3.植物枝叶﹑须穗散乱貌。
4.松散纷乱貌。
古代诗词
宋代.王之道.朝中措:「短发自髼松。」
宋代.王谌.渔父词/渔父:「白发髼松不记年。」
宋代.杨子咸.木兰花慢:「叹宝髻髼松,粉铅狼藉,谁管飘零。」
宋代.杨公远.次程南仲韵五首:「一心湛徹长如水,两鬓髼松半欲丝。」
宋代.王谌.嘉熙戊戌季春一日画溪吟客王子信为亚愚诗禅:「白发髼松不记年,扁舟泊在荻花边。」
基本字义
髼péng(ㄆㄥˊ)
1、〔髼鬆(sōng)〕(头发)蓬松,如“怕寒懒剔髼髼发。”
基本字义
松(鬆)sōng(ㄙㄨㄥ)
1、种子植物的一属,一般为常绿乔木,脂可提取松香或松节油等。种子可榨油和食用:松针。松脂。松香。松子。
2、稀散,不紧密,不靠拢,与“紧”相对:捆得太松。土质松软。蓬松。宽松。疏松。松懈。
3、放开:松手。松绑。松心。
4、用瘦肉做成的茸毛或碎末形的食品:肉松。鱼松。
5、姓。